升级“课堂”场景 提升党员教育质效
近年来,五华区围绕提高社区党员教育培训的多样性和吸引力,持续在培训内容及方式创新上下功夫,通过把“旧课堂”升级为“新场景”,推动党员教育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动态转变,持续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效。
近年来,五华区围绕提高社区党员教育培训的多样性和吸引力,持续在培训内容及方式创新上下功夫,通过把“旧课堂”升级为“新场景”,推动党员教育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动态转变,持续提升党员教育培训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考察云南时,就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出重要指示。跟随省政府推介,与会嘉宾将目光聚焦云南的人文、生态、区位、资源和产业等比较优势,探寻机遇、共谋合作。
九月的昆明,凉爽宜人。国庆和中秋临近,以“汇聚侨力,共谋发展”为主题的“2025华商聚云南”活动,9月22日在昆明开幕,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近240名重要华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华商企业和海外侨团侨社负责人相聚春城,共话情谊、共探机遇、共谋发展。
日前,舞台剧《赤子青春》在云南省大剧院上演,该剧讲述了抗战期间3200多名南侨机工毅然归国,在险象环生的滇缅公路上守护抗战“生命线”的故事,深深触动了现场观众。
9月22日,“2025华商聚云南”活动在昆明开幕,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余位华商侨领共叙乡情、共谋发展。省委书记王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9月18日下午,在“九.一八”这一承载民族记忆的特殊日子, 首届世界和平诗会( 昆明专场)于昆明“871文化创意工场”575艺术空间成功举办。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纪念大会现场放飞气球和鸽子。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1939年,出生于南洋富商之家的华侨姑娘白雪娇瞒着父母报名参加了南侨机工,出发前,她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家书。今天播出由主持人张一旎诵读的《白雪娇留给父母的一封告别信》,感受一位年轻人在祖国危难之际的抉择。
80余年前,中国抗战烽火连天,海外云南侨胞以“毁家纾难”的担当,与家乡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80年后,云岭大地气象万千,世界云南同乡循着先辈足迹归来,忆峥嵘往昔,看经济勃兴,与乡亲共筑梦想。
叶晓东家住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这里紧邻中国与缅甸边境线。在畹町绿意盎然的山间,矗立着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另一侧呈“V”字形的即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人士11日来到滇缅公路交界点——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畹町镇。其间,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他们深切感知到了80多年前的“赤子丹心”。
由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省侨办)、省侨联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世界云南同乡联谊大会于9月7日至11日在昆明市等地举办,邀请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285名云南同乡回到家乡,共叙乡情。
9月3日上午,市侨联召开十一届八次常委(扩大)会议,总结2025年以来工作完成情况、部署下阶段工作任务。市侨联常委、各区侨联干部、侨界代表、侨联所属社团负责人共70余人参加。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观礼台上,有这样一个群体——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代表。他们挥舞着国旗,炽热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阔步走来的人民军队、一一通过的战略重器、振翅长空的战鹰梯队……自豪与自信,感动
9月5日,“侨心共筑和平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活动在广州举行。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委统战部(省侨办)指导,广东华侨博物馆、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主办。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宣示,是振奋人心的时代强音。
资料显示,“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始建于1927年,续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封锁中国沿海港口,企图将中国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1938年,新修建的中国昆明到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和外部联系的唯一国际通道。
193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的李月美,放弃优越的生活,女扮男装投身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被誉为“当代花木兰”。遗憾的是,20世纪60年代她带着孩子回到中国定居后,便与马来西亚的亲人就失去了联系。
抗战时期,“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曾发起街头义卖花朵的募捐活动,为此创作的歌曲《卖花词》成为抗日筹款的必唱歌曲之一,传遍南洋各地,感动了无数民众。图为1939年潘受作词、夏之秋作曲的《卖花词》乐谱手稿。
9月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第十二届世界云南同乡联谊大会将于9月7日至11日在我省昆明市等地举办,届时将有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285位云南同乡回到家乡、共叙乡情。